Filter by:
    Order by:
    1-1 of 1
  • 第七,八課︰白色大寶座的審判/永恆的新天新地
    • 明白真道
    • 第七,八課︰白色大寶座的審判/永恆的新天新地
    • 劉志強傳道
    • 明白真道
      第七,八課︰白色大寶座的審判/永恆的新天新地

第 七 課 : 白 色 大 寶 座 的 審 判

「我又看見一個「 白 色 的 大 寶 座 」與坐在上面的 ; 從祂面前天地都逃避 ,再無可見之處了 . 我 又看見「 死 了 的 人 」, 無論大小 , 都站在寶座前 . 案卷展開了 , 並且另有一卷展開 , 就是生命 册 . 「 死 了 的 人 」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 , 「 照 他 們 所 行 的 受 審 判」. 於是海交出其中的 「 死 人 」; 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「 死 人 」, 他們都「 照 各 人 所 行 的 受 審 判 」. 死亡和陰 間也被扔在火湖裏 ; 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.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册上 , 他就「 被 扔 在 火 湖 裏 」」 . ( 啟 20 : 11-15 )

神是公義 , 聖潔 , 萬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 , 人類的罪惡絕對不能無限期的被寛容及被忍耐 , 當人 類歷史在地上終結的時候 , 所有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已經死亡 , 卻沒有在主耶穌基督裏得著救恩的 人 , 他們都要復活來到白色大寶座面前 , 面對主耶穌基督的審判 , 按照他們一生的行事為人作出 審判 , 凡名字沒有記錄在生命册上的人 , 都要被扔在火湖裏永恆的受苦 .

( 一 ) 審 判 的 時 候

「我又看見「 一 個 新 天 新 地 」 ; 「 因 為 先 前 的 天 地 已 經 過 去 了 」 , 海也不再有了 . 我又 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 , 預備好了 , 就如新婦妝飾整齊 , 等候丈夫 . 我聽見有大聲音 從寶座出來説 : 看哪 , 神的帳幕在人間 . 祂要與人同住 , 他們要作祂的子民 .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 , 作他們的神 . 「神要擦去他們 一切的眼淚 ; 不再有死亡 , 也不再有悲哀 , 哭號 , 疼痛 , 因為以前的事 都過去了 .」 ( 啟 21 : 1-4 )

在千禧年國度結束的時候 , 神在創世以先為衪所愛的人已經預備的永恆福分 , 天上屬靈的耶路撒 冷 , 永恆聖潔 , 榮耀的新天新地 , 將要降臨在人間 , 所有屬神的人都要進入永恆神的國度裏 , 但是在這恩典的時刻以先 , 也是神公義審判人類罪惡的時候 .

( 二 ) 審 判 的 對 像

「我又看見一個「 白 色 的 大 寶 座 」與坐在上面的 ; 從祂面前天地都逃避 , 再無可見之處了 . 我又看見「 死 了 的 人 」 , 無論大小 , 都站在寶座前 . 案卷展開了 , 並且另有一卷展開 , 就是生 命册 . 「 死 了 的 人 」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 , 「 照 他 們 所 行的 受 審 判」 . 於是海交出其中 的 「 死 人 」 ; 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「 死 人 」 ; 他們都「 照 各 人 所 行 的 受 審 判 」.」 ( 啟 20 : 11-13 )

從人類的始祖亞當 , 夏娃犯罪以後 , 歷世歷代所有已經死亡 , 卻未能夠得著主耶穌基督藉著十字 架上的犧牲 , 為世人所預備救贖的恩典 , 每一個人都要復活 , 都要面對主耶穌基督公義的審判 , 更要承受公義審判所帶來的嚴重及可怕的後果 .

( 三 ) 審 判 的 標 準

「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 , 為自己積蓄忿怒 , 以致神震怒 , 顯衪「 公 義 的 審 判」日子來到 . 「 衪 必 照 各 人 的 行 為 報 應 各 人 」 . 凡「 恆 心 行 善 , 尋 求 榮 耀 , 尊 貴 , 和 不 能 杇 壞 之 福 的」 , 就「 以 永 生 報 應 他 們 」 . 惟有「結 黨 , 不 順 從 真 理 , 反 順 從 不 義 的 , 就 以 忿 怒 , 惱 恨 報 應 他 們 . 」 ( 羅 2 : 5-8 )

聖潔 , 公義 , 真理的神審判的標準 , 並不是按照世人的觀念與標準 , 因為自從人類始祖犯罪以後 , 人類的思想 , 觀念 , 是非 , 標準已經扭曲與虧損 , 神乃是使用全然聖潔 , 全然公義 , 全然真理的標準 來審判世人一生的行事為人 , 説話 , 態度 , 動機 , 思想 ; 在這標準之下受審判的人得出來的結論 : 「 … 沒 有 義 人 , 連 一 個 也 沒 有 . 」 ( 羅 3 : 10 )

( 四 ) 審 判 的 結 果

「 若 有 人 名 字 沒 有 記 在 生 命 册 上 , 他 就 被 扔 在 火 湖 裏 . 」 ( 啟 20 : 15 )

慈愛的神在人類歷史中一直寬容忍耐 , 一直等候盼望 , 一直賜給世人機會 , 甚至犧牲獨生愛子 耶穌基督成為人類的救主 ; 因為衪願萬人得救 , 不願一人沉淪 , 乃願人人都悔改 , 不至滅亡 , 反得永生 . 但當神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的時侯 , 世人再沒有機會, 公義審判的結果就如魔鬼撒 旦一樣 , 因著罪惡過犯而被扔在永恆的火湖中永恆的受苦 .

第 八 課 : 永 恆 的 新 天 新 地

「我又看見「 一 個 新 天 新 地 」 ; 「 因 為 先 前 的 天 地 已 經 過 去 了 」 , 海也不再有了 . 我又看見「 聖 城 新 耶 路 撒 冷 由 神 那 裏 從 天 而 降 」 , 預備好了 , 就如新婦妝飾整齊 , 等候丈夫 .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説 : 看哪 , 「 神 的 帳 幕 在 人 間 」. 祂要與人同住 , 他們要作祂的子民 .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 , 作他們的神 . 「神 要 擦 去 他 們 一 切 的 眼 淚 ; 不 再 有 死 亡 , 也 不 再 有 悲 哀 , 哭 號 , 疼 痛 」 ,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. 坐寶座的説 : 看哪 , 我將「 一 切 都 更 新 了 ! 」 又説 : 你要寫上 ; 因「 這 些 話 是 可 信 的 , 是 真 實 的 .」 ( 啟 21 : 1-5 )

當敵擋神的勢力及世上的罪惡被完全清除及潔淨之後 , 神所應許永恆的新天新地降臨在人間 , 一切都被覆蓋在神的聖潔 , 公義 , 慈愛 , 尊貴 , 榮耀 , 豐盛 , 和平 , 喜樂 , 恩典中 , 神與人 同在的應許得著完全的實現 , 再沒有死亡 , 再沒有眼淚 , 再沒有憂傷 , 難過 , 痛苦和傷害 ; 屬神的人得享永恆的平安 , 喜樂與安息 .

( 一 ) 新 天 新 地 的 描 述

「我被聖靈感動 , 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 , 將那由神那裏 , 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. 城中有神的榮耀 ; 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 , 好像碧玉 , 明如水晶 . 有高大的牆 , 有十二個門 , 門上有十二位天使 , 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 .」 ( 啟 21 : 10-11 ) 「牆是碧玉造的 ; 城是精金的 , 如同明淨的玻璃 .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 : 第一根基是碧玉 ;第二是藍寶石 ; 第三是綠瑪瑙 ; 第四是綠寶石 ; 第五是紅瑪瑙 ; 第六是紅寶石 ; 第七是黃碧璽 ; 第八是水蒼玉 ; 第九是紅碧璽 ; 第十是翡翠 ; 第十一是紫瑪瑙 ; 第十二是紫晶 .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 , 每門是一 顆珍珠 . 城內的街道是精金 , 好像明透的玻璃 . 我未見城內有殿 , 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 .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 ;因有神的榮耀光照 , 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. 」 ( 啟 21 : 18-23 )

在新天新地裏 , 教會 ( 基 督 的 新 婦 ) 成為神榮耀國度的中心 , 成為神榮耀的居所 , 聖經形容永恆 , 榮耀的聖城耶路撒冷使用各種各樣珍貴的寶石而建造 , 黃金街 , 碧玉城 , 這些描述都不能用現今人 類有限的智慧 , 學識 , 研究 , 分析 , 所能完全明白和體會 , 惟有藉著聖靈的感動和光照 , 我們纔能透過 屬靈的心眼 , 看見這永恆的榮耀和盼望 .

( 二 ) 新 天 新 地 的 生 活

「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説 : 看哪 , 神的帳幕在人間 . 祂要與人同住 , 他們要作祂的子民 . 「 神 要 親 自 與 他 們 同 在 , 作 他 們 的 神 」 . 「神 要 擦 去 他 們 一 切 的 眼 淚 ; 不 再 有 死 亡 , 也 不 再 有 悲 哀 , 哭 號 , 疼 痛 」 ,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. 」 ( 啓 21 : 3-4 )

「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「 生 命 水 」的河 , 明亮如水晶 , 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 . 在河這邊與那邊有「 生 命 樹 」 , 結十二樣果子 , 每月都結果子 , 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. 以後再 「沒 有 咒 詛 」 ; 在城裏有神和羔羊的寶座 ; 衪的僕人都要「 事 奉 衪 」 , 也要見衪的面 . 衪的名字 必寫在他們的額上 . 不再有黑夜 ; 他們也不用燈光 , 日光 , 因為主神要光照他們 .「 他 們 要 作 王 」 , 直到 「 永 永 遠 遠 」 . 」 ( 啟 22 : 1-5 )

在新天新地裏的生活 , 是充滿平安 , 喜樂 , 尊貴 , 榮耀和聖潔 , 再沒有勞苦愁煩 , 再沒有重擔 憂慮 , 再沒有罪惡不義 , 也再沒有生離死別 , 有的是永恆的福樂 , 有的是與眾聖徒一同歡喜快樂 , 一同與愛我們的主 , 愛我們的神永恆的同在 , 並且一同事奉衪 .

牧 者 心 聲 : –

「 所 以 要 約 束 你 們 的 心 , 謹 慎 自 守 , 專 心 盼 望 耶 穌 基 督 顯 現 的 時 候 所 帶 來 給 你 們 的 恩 . 」 ( 彼 得 前 書 1 : 13 )